“鱼中之王”为何要带鳞片吃?
“鱼中之王”为何要带鳞片吃?
《鲥鱼》
明·何景明
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应先。
赐鲜徧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
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
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
主持人
鲥鱼被称为鱼中之王。在明清时代就已经成为贡品了。
鲥鱼是鲱科鱼类。鲱科鱼类的特点是就是刺比较多,但是鱼比较鲜美。
嘉宾
主持人
鲥鱼吃起来的特点就是不把鱼鳞给去掉。
是的,鲥鱼鳞片下面的脂肪很饱满,很鲜美。带着鱼鳞清蒸,蘸汁水,吃起来特别肥美。
另外,鲥鱼是洄游性鱼类,吃起来就没有土腥味。
嘉宾
主持人
我记得我们一般都在端午左右可以吃到“鱼中之王”。
这和鱼的生长期有关。鱼在性成熟后是最鲜美的,成熟了,饱满了,味道就好。
嘉宾
有口福的上海人
咱们上海人可以说是很有口服啦!味道一级棒的刀鱼、凤尾鱼、鲥鱼、河鳗等等都长在长江口。
虽然80年代后,上海的水产市场上野生鲥鱼就几乎绝迹了,但是我们现在通过人工养殖的手段,也能吃到味道相差无几的美味鲥鱼。
扩展阅读
他们都吐槽过鲥鱼
张爱玲在《红楼梦魇》中留下了一句著名言论,大意是:人生三大恨事,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
其实这句话是借自宋人释惠洪的《冷斋夜话》,据说北宋名士彭渊材为人迂阔好怪,曾对人说:吾平生无所恨,所恨者五事耳。人问其故乃答曰:第一恨鲥鱼多骨,第二恨金橘大酸,第三恨莼菜性冷,第四恨海棠无香,第五恨曾子固不能作诗。听者不觉大笑。
在这三恨、五恨之中,鲥鱼多骨刺被置于第一,虽说是戏谑之语,但也能看出这在饮食爱好者眼中还是颇引为遗憾的。多刺肥美,也成为鲥鱼的辨识度极高的一大标志。
甘腴肥美的鲥鱼,除了细刺繁多,还有一大遗憾,就是它的时令性极强,过时不候。宁原《食鉴本草》说:“鲥鱼,年年初夏时则出,余月不复有也,故名。”司马光的《类篇》里也说:“其鱼出有时,故名鲥。”
他们都深爱鲥鱼
肥美的鲥鱼出自长江流域,自有江南独特的吃法,那就是同竹笋搭配,鲜上加鲜,一时无出其右。故王安石赞道:“鲥鱼出网蔽江渚, 荻笋肥甘胜牛乳。”
好吃、会吃、更会做的大美食家苏轼对鲥鱼自然不会放过:“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莼鲈。”
宋代词人贺梅子的《梦江南》写出了游子对鲥鱼的乡思之情:九曲池头三月三。柳毵毵。香尘扑马喷金衔。涴春衫。苦笋鲥鱼乡味美,梦江南。阊门烟水晚风恬。落归帆。
郑板桥在画上,也为鲥鱼留下了著名的题句:扬州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