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2 15:34:54

古代的苹果不叫“苹果”,古人取了个唯美的名字,日本沿用至今

还有现在我们吃的火锅,根据史料记载,宋朝的士大夫尤为喜爱野味,尤其是“兔肉涮锅”,那时候兔肉火锅十分流行,书上称这种火锅为“拨霞供”。

就连我们的家常腌咸菜,切成丝之后,古人不叫它们咸菜,而叫“百岁羹”,听起来像是和百岁山是“一家人”。

古人陶毂在《清异录》中表示:“俗号百岁美,言至贫亦可具,虽百岁可长享也。”

还有馒头,古代人对它的雅称是“玉柱”,向来我们只听说过玉佩、玉玺、玉笛、玉如意等,无一例外,都是很值钱的物件,突然来了个玉柱,听着实在高大上。

唐代之后,"馒头”变“玉柱”,还得到了广为流传,很多古代书籍当中也都有提到。

这些雅称的由来都具有一定的源源或者出处,而我们今天要说的苹果,在古代的雅称更为清新脱俗。

有的古代人称它为“林檎”,有的古代人喊它“柰”。读起来很有美感,和现在的“苹果”放在一起,似乎毫不沾边,这背后又有什么说法?

雅称来源

一个一天苹果,医生远离我,相信很多人都听说过这句话,这句话说明我们对苹果的营养价值是非常认可的,尤其是吃起来口感爽脆,水灵灵、甜蜜蜜的水果,吃一个就顶饱。

苹果成熟后表皮是红色的,十分鲜艳,而红色果实在大自然中对动物来说很有吸引力,不少鸟类对苹果就十分钟爱。

除了苹果美味可口,颜色鲜艳之外,最重要的是苹果还不需要削皮,鸟类闻着果香而来,双脚站在树上,直接张嘴就能吃,十分方便。

对于当今果农来说,要想让果园里的苹果大丰收,就要时刻提防这些鸟类,因为它们来,通常不是一只一只的来,而是一群一群的来。

如果不撵走他们,苹果可能还没成熟,就先被鸟类给蚕食完了,在古代,鸟类也是如此。

苹果的果香对于很多动物来说,是十分浓郁的,它们鼻子灵敏,树林里四脚兽们闻到了,也会被吸引而来。

所以,古人看到苹果如此招禽类喜欢,就将其称为“林檎”,意思是树林里,能招来禽类的果实。

这个名字不但听起来唯美,富有诗情画意,名字背后的意思也很有深意,在汉代,曾有文献记载:

“林檎,似赤柰子,亦名来禽。言味甘,熟则来禽也。”

意思是,林檎这种水果,也叫赤柰子,或者来禽,味道是甜的,熟透了就会招来动物。

来禽和林檎我们知道什么意思,赤柰子指的也是苹果,背后有何含义?这个名字听起来,好像更和苹果无关。

赤柰子,就是熟了的柰,所以柰和赤柰子,在古代说的都是特别像苹果的一种果实,因为现在的苹果是改良后的果实,在没有嫁接改良之前,苹果也被称为“赤柰”。

嫁接这个技术,很多人都以为是现代才有的,其实在古代就出现了,明代李时珍编写的《本草纲目》就记载:

“柰与花红是同类异种。树、果都像花红而稍大,西部最多,可栽种也可嫁接。有白、红、青三种颜色。白的叫素柰,红的叫丹柰,青的叫绿柰,皆在夏天成熟。”

史书资料也明确表示:“苹果,出北地,燕赵者尤佳,接用林檎体。”

古代,除了林檎和柰,还有一个和苹果最接近的古称,叫“蘋果”,几乎和苹果差不多,这种称呼曾出现在佛经当中。

现在我们都不喊林檎和柰,而称为苹果,为何日本某些地区还坚持用“林檎”指代苹果?

文明传播

苹果虽然是古代很早就有的,可和如今的口感相比,还是有所区别的,就像古代的西瓜一样。

古代西瓜在未改良之前,皮非常厚,果实红里还掺着白,口感也没有现在的多汁,反而有些棉纱的口感。

最初的苹果口感也比较差,但后来经过东西方贸易往来,从欧洲等地传进来了改良版的,明朝中后期就已经通过西域,来到了中国。

但当时,车马很慢,贸易往来基本都是几个月起步,苹果不易保存,在西域推广之后,才慢慢传到了中原地区,种植技术也有了普及。

清朝康熙帝对苹果就十分钟爱,他不仅喜欢自己吃,还喜欢赏给朝中大臣们吃,得到了大力普及和推广。

但在此之前,我们吃的一直是未改良的林檎,在唐朝时期,林檎也十分招人喜爱,日本学者前来中国求学,不仅学习文化知识,还学习各种农业果业种植技术。

所以,从中国带走林檎之后,林檎也在日本这个弹丸之国得到了推广,所以至今有人这样喊也不奇怪。

苹果在我们现代人看来,寓意平平安安,也不失为一种美称,它口感爽脆,味道甜美,不仅古代人喜欢吃,很多现代人也喜欢。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END---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天猫店铺网址怎么看,天猫怎么查看店铺信息
姻缘红线牵引(姻缘一线牵珍惜这段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