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
此條目需要補充更多來源。 (2019年9月26日)請協助補充多方面可靠來源以改善這篇條目,無法查證的內容可能會因為異議提出而被移除。致使用者:請搜尋一下條目的標題(來源搜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 — 網頁、新聞、書籍、學術、圖像),以檢查網路上是否存在該主題的更多可靠來源(判定指引)。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十一節、國慶節2020年國慶假期天安門廣場上的巨型花籃與孫中山畫像國家/地區 中華人民共和國類型國慶日意義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註 1]活動十一假期(「黃金周」)、向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定期閱兵、煙花表演等日期10月1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國76周年國慶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2025年10月1日
距今還有152天
以當地時間計算
如果發現倒數時間不準確,請清除頁面快取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在中國境內簡稱作國慶節、國慶,是為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而設立的節日,慶祝日期被定為每年的10月1日[註 1][1]。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在北京天安門廣場舉行,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正式成立。該節日在中國內地及香港、澳門是法定假日或公眾假期,法定的國慶假日在中國大陸為10月1日至10月3日共3天,但根據當年國慶節是星期幾進行調休。一般會通過將其他周的周末休息調整到3天法定假的前後,來和該周的周末相連,從而形成7天的小長假。如遇中秋節等其他法定節假日則用連休8天假;在香港,法定假日在1997年和1998年時曾為2天,後改為1天;在澳門為2天。
1949年10月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全國政協委員馬敘倫因病委託委員許廣平向會議提出「請政府明定10月1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以代替10月10日的舊國慶日」的建議案,會議決定送請中央人民政府採擇施行[註 2]。
國慶節期間會舉行各種紀念活動,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革命先烈。自2008年起,每逢國慶節,黨和國家領導人都會向位於天安門廣場的人民英雄紀念碑敬獻花籃。世界多地華僑社區,也會舉辦慶典、巡遊或升旗儀式等活動慶祝。
歷史沿革與慶祝活動[編輯]
參見:中華人民共和國閲兵
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大典是指1949年10月1日在北京(前稱北平)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而舉行的儀式,標誌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開國大典後,教育部部長、民進中央主席馬敘倫認為,應該廢除中華民國時期建立「雙十」國慶節。他起草了一份名為《建議十月一日為國慶日》的建議案,準備向即將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提出。[2]
1949年10月9日,會議在中南海勤政殿舉行,馬敘倫因病由許廣平轉達建議案。中央人民政府秘書長林伯渠發言附議,中國共產黨中央委員會主席毛澤東也表態支持。最終,會議一致通過建議案,並作出《請政府明定十月一日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以代替十月十日的舊國慶日》的決議,送請中央人民政府採納施行。[2]
1949年12月2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四次會議通過《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宣告:[3]
自一九五〇年起,即以每年的十月一日,即中華人民共和國宣告成立的日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慶日。
1949年12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務院第十二次政務會議通過《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國慶紀念日為全體人民的節日,每年10月1日、10月2日放假兩天。至此,國慶節被確立為法定節假日。1950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國慶節慶祝大會在天安門廣場舉行。[2]之後,每年會有不同規模的紀念活動,特別是包括閱兵式在內的「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年大會」。其中影響較大且最具代表意義的是開國大典、建國5周年、10周年、35周年和50周年、60周年、70周年的大閱兵。
從1949年開國大典至今,共舉行了16次國慶慶典和15次國慶閱兵,其中1949年至1959年共舉行了11次國慶閱兵。1960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實行「厲行節約、勤儉建國」方針,改革國慶典禮制度,實行「五年一小慶、十年一大慶,逢大慶舉行閱兵」。1964年國防部頒布的軍隊列條令中,第一次列出閱兵條款。隨後,由於「文化大革命」及其他原因,連續24年沒有舉行國慶閱兵。1984年,根據中共中央軍委主席鄧小平的提議,中共中央決定恢復閱兵,並於1984年國慶35周年時舉行大型的國慶閱兵式。1989年由於發生「六四事件」,慶祝建國40周年大會沒有舉行閱兵式。1999年,中共中央決定舉行建國50周年閱兵,於1999年10月1日在天安門廣場舉行大型閱兵式。2009年國慶節舉行建國60周年大閱兵。[4]2019年國慶節北京舉行了盛大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活動。
除重要周年所舉辦的「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周年大會」(國慶慶典)外,在平常年份時一般會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舉行國慶招待會以慶祝國慶日。
法定公眾假期[編輯]
大陸[編輯]
1999年之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是「黃金週」假期。國慶的法定休假時間為3天,再將前後兩個周末調整為一起休假共計7天。又稱為黃金周假期。
港澳[編輯]
參見: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和澳門政府假期列表澳門特別行政區為2天,香港特別行政區為1天。
境外機構及企業[編輯]
海外機構及企業有3天至7天的休假規定。
歷年慶祝圖集[編輯]
1950年的國慶節閱兵
1950年的國慶節群眾
1950年國慶節毛澤東和劉少奇向群眾示意
1959年國慶節閱兵
1963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四周年
1963年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十四周年,毛澤東在天安門城樓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5周年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5周年,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與國家主席劉少奇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5周年慶典
196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15周年慶典
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50周年慶祝活動時離開廣場後的坦克
2004年的北京天安門廣場
2004年國慶節時的北海公園
2006年國慶節時的北京
2019年長安街70周年國慶花壇
2020年10月1日,香港舉辦花車漁船巡遊等節慶活動
2020年10月7日,學生國慶假期暢遊「書海」 既有「黃金屋」也有「解壓場」
2021年天安門廣場72周年國慶巨型花籃
2024年國慶75周年花籃
參見[編輯]
中華人民共和國主題
中華民國國慶日(雙十節)
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典禮
香港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煙花匯演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日與公眾假期
烈士紀念日、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
中國共產黨誕生紀念日、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
國際勞動節、六一國際兒童節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官方網站(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中華人民共和國歷史
注釋[編輯]
^ 1.0 1.1 毛澤東於1949年9月21日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致開幕詞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於10月1日在開國大典致辭宣布「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 因中華人民共和國開國後至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時,中央人民政府是最高權力機關,包含了最高立法權與行政權。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全國委員會是參政議政機關,僅能向中央人民政府提出建議。
參考文獻[編輯]
^ 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 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的决议. www.npc.gov.cn. 中國人大網. 2000-12-10 [2019-10-0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9) (中文(簡體)).
^ 2.0 2.1 2.2 石紹慶. 新中国首次国庆纪念活动. 學習時報. 2020-10-02 [2020-10-03]. [失效連結]
^ 馬烈. 马叙伦与中国民主促进会. 廣東人民出版社. 2004-01-01: p. 136. ISBN 9787218044170 (中文). 引文格式1維護:冗餘文本 (link)
^ 北京选拔女民兵参加国庆阅兵 80后报名踊跃. 騰訊網. 北京晚報. 2008-12-10 [2019-09-26].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4-11-07).
外部連結[編輯]
您可以在維基文庫中查找此百科條目的相關原始文獻:
關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日的決議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0周年口號》的通知
維基共享資源上的相關多媒體資源: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慶節
閱論編 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大會建國初期
開國大典(1949年)★
1周年(1950年)★
2周年(1951年)★
3周年(1952年)★
4周年(1953年)★
5周年(1954年)★
6周年(1955年)★
7周年(1956年)★
8周年(1957年)★
9周年(1958年)★
10周年(1959年)★
11周年(1960年)
12周年(1961年)
13周年(1962年)
14周年(1963年)
15周年(1964年)
16周年(1965年)
17周年(1966年)
18周年(1967年)
19周年(1968年)
20周年(1969年)
21周年(1970年)
改革開放以來
30周年(1979年)
35周年(1984年)★
40周年(1989年)
50周年(1999年)★
60周年(2009年)★
70周年(2019年)★
附:天安門廣場舉辦的其他群眾性慶祝大會國際勞動節
1950年
1951年
1952年
1953年
1954年
1955年
1956年
1957年
1958年
1959年
1960年
1961年
1962年
1963年
1964年
1965年
建黨紀念日
2021年①
★:安排閱兵式的慶祝大會(國慶30周年大會僅在人民大會堂舉辦慶典,不安排閱兵;國慶40周年大會僅在人民大會堂和天安門廣場舉辦慶典,不安排閱兵);①:未舉行群眾遊行。
國務院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招待會
首都各界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聯歡晚會/聯歡活動
60周年
70周年
閱論編 中華人民共和國節日與公眾假期全國性法定節日黃金周
春節
國慶節
小長假
新年
清明節
勞動節
端午節
中秋節
特定人群假期
婦女節
青年節
兒童節
中國人民解放軍建軍紀念日
無假期設置
二七紀念日
五卅紀念日
七七抗戰紀念日
九三抗戰勝利紀念日
九一八紀念日
教師節
護士節
記者節
植樹節
少數民族習慣節日(少數民族地區放假)自治區假期
藏曆新年
雪頓節
宰牲節(古爾邦節)
開齋節(肉孜節)
三月三
自治州假期
藏曆新年
羌歷新年
彝族年
火把節
矻扎扎節
潑水節
三月街民族節
目瑙縱歌節
阿露窩羅節
闊時節
宰牲節
開齋節
農事新年(日喀則市)
工布新年(林芝市)
自治縣假期
開齋節
頒金節
火把節
插花節
新米節
潑水節
青苗節
三多節
二月會
吾昔節
太陽節
祭祖節
聖紀節(聖誕節)
古爾邦節
葫蘆節
矻扎扎節
花山節
無假期設置
普蘭新年
香港特別行政區閱論編 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目前
元旦
農曆新年
清明節
耶穌受難節
耶穌受難節翌日
復活節星期一
勞動節
佛誕
端午節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中秋節翌日
國慶日
重陽節
聖誕節
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
已取消
英王壽辰
重光紀念日
抗戰勝利紀念日
和平紀念日
澳門特別行政區閱論編 澳門節日與公眾假期目前
元旦
農曆新年
耶穌受難日
復活節前日
清明節
佛誕節
勞動節
端午節
中秋節翌日
國慶日
重陽節
追思節
聖母無原罪瞻禮
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冬至
聖誕節前日
聖誕節
已取消的葡治時期的節日
自由日
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
澳門市日
共和國日
海島市日
光復節
閱論編 香港節日與公眾假期目前
元旦
農曆新年
清明節
耶穌受難節
耶穌受難節翌日
復活節星期一
勞動節
佛誕
端午節
香港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中秋節翌日
國慶日
重陽節
聖誕節
聖誕節後第一個周日
已取消
英王壽辰
重光紀念日
抗戰勝利紀念日
和平紀念日
閱論編 澳門節日與公眾假期目前
元旦
農曆新年
耶穌受難日
復活節前日
清明節
佛誕節
勞動節
端午節
中秋節翌日
國慶日
重陽節
追思節
聖母無原罪瞻禮
澳門特別行政區成立紀念日
冬至
聖誕節前日
聖誕節
已取消的葡治時期的節日
自由日
葡國日、賈梅士日暨葡僑日
澳門市日
共和國日
海島市日
光復節
閱論編亞洲各國家和地區國慶日聯合國會員國
阿富汗
亞美尼亞
亞塞拜然
巴林
孟加拉國
不丹
汶萊
柬埔寨
中華人民共和國
賽普勒斯
埃及
格魯吉亞
印度
印度尼西亞
伊朗
伊拉克
以色列
日本
約旦
哈薩克斯坦
北韓
南韓
科威特
吉爾吉斯斯坦
寮國
黎巴嫩
馬來西亞
馬爾地夫
蒙古
緬甸
尼泊爾
阿曼
巴基斯坦
菲律賓
卡塔爾
俄羅斯
沙烏地阿拉伯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敘利亞
塔吉克斯坦
泰國
東帝汶
土耳其
土庫曼斯坦
阿聯酋
烏茲別克斯坦
越南
葉門
聯合國觀察員
巴勒斯坦
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
阿布哈茲
中華民國
北賽普勒斯
南奧塞梯
屬地和其他特殊政區
英屬印度洋領地
聖誕島
科科斯(基林)群島
香港
澳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