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树节 (3月12日)
台北市孔庙明伦堂前由时任总统蒋中正携手副总统陈诚于1962年植树节手植的植栽。
孙中山与林业
编辑
您可以在维基文库中查找此百科条目的相关原始文献:
上李鸿章书
孙中山为近代中国历史上最早倡导植树造林的人之一,他在1894年的《上李鸿章书》中即提出“急兴农学,讲求树畜”,以之为中国强大之策。1912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即组建农林部,下设山林司,掌管全国林业行政事务,规划植树造林。辞去总统职务后,孙中山仍然关注林业发展,并提出了“治水之本,在于兴林”的口号。1924年,孙中山提出《建国方略》,其中构想在中国北部和中部进行大规模的植树造林。他当年在广州的演讲中指出:“我们研究到防止水灾和旱灾的根本方法都是要造林植树,要造全国大规模的森林。”此后,孙中山不断强调毁坏森林的危害和植树造林的重要性。[1]
北洋政府时期
编辑
在植树节设立以前,中国民间往往在清明节植树。西周的封建统治者会在坟头植树,自春秋起这一习俗传入民间;《礼记》中讲孔子在云游列国前,即在父母坟前种植松柏,以便辨认祖坟。[3]1915年清明节,美国传教士兼林学家裴义理(Joseph Bailie)在火车上见农民们在坟地上移栽树木,得知风俗“不树者,无椁”。裴得到启发,认为可在清明引导全民植树,故致信张謇[4][5]。1915年7月30日,在林学家凌道扬、韩安、裴义理等人倡议及孙中山的推动下,北洋政府下令,以每年的清明节为植树节。[1][6][7]1916年,北洋政府在北京西山进行了首届植树节庆典,北洋政府在当年还要求各地政府进行植树,如刘梦庚在担任京兆尹期间即十分重视植树。[7]然而因中国各地的气候差异,各地植树节仍然有所差异,如1916年湖南省将植树节定在了春分前后,北方的一些省份则将植树节推迟到谷雨时节。
国民政府时期
编辑
俯瞰中山陵碑亭与周围经过造林的紫金山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1928年3月,国民党中常会发出倡议,在总理逝世纪念日当日于全国各地植树,并将活动称为“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社会各界在3月12日下午拜谒当年尚未完工的南京中山陵后[8],即进行植树[7]。在典礼上,国民政府代表李烈钧致辞,称植树是奉行总理的遗教,既是对总理的纪念,也可以勉励同志,开辟富源,利国利民。蒋中正也亲自参与此次植树活动[8]。同年4月17日,国民政府废除旧历清明节的植树节,改而以孙中山逝世的3月12日为植树节[1],以纪念孙中山逝世三周年[3]。
此后,中国各地以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为植树节,并召开植树典礼[7],所种植的园林则称为“中山林”、“中山纪念林”[8]。农矿部负责落实植树节活动,为此于1929年2月9日制定了《总理逝世纪念植树式各省植树暂行条例》,其中规定各省应于每年3月12日总理逝世纪念日举行植树式及造林运动,且举行植树式时,各机关长官职员,各学校师生及地方各团体民众,均应一律参加,躬亲栽植,所需经费由政府承担。当时的植树节活动流程为:“一,奏乐;二,全体起立;三,向党国旗及总理遗像行最敬礼;四,主席躬读总理遗嘱;五,静默三分钟;六,主席报告开会宗旨;七,演说;八,唱植树歌;九,呼口号;十,摄影;十一,散会”。1930年,农矿部公布《各省各特别市各县造林运动宣传周办大纲》,其中指出“地方长官领导各机关职员、地方民众,植树郊外……唱造林歌及国父逝世纪念歌……公映造林教育电影”,其中规定的口号标语有“孙中山精神不死”,“要想总理精神不死,我们一定要让树活”等。[8]
批评与反思
编辑
尽管中华民国大陆时期的植树节礼仪完备,但因天灾和战乱,收效甚微。有人质疑道;“典礼日之植树,完全无经营保护计划;植树后,绝不过问,一任其荣枯。质言之,植树完全是一种仪式,恰如有清一代郊祭焉。”更有地方国民党组织在植树节活动现场设立办事处,动员民众加入国民党。1949年,湖南《桃源民报》批评道:“植树节规定以来,迄今已历三十余年。而实际总是纪念植树节是一回事,植树造林又是一回事,二者判若两途,大有风马牛不相及之势。”[8]
国府迁台后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