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5-20 04:42:25

心理学:人的梦境可以预知未来?“预知梦”并非偶然

关于预知梦,目前为止在科学上还没有十分明确的例证,以及充分的科学解释。正因此,人们多数时间就会将之视为迷信或偶然。

虽然如此,但是经历过预知梦并在现实验证过的人,依然选择相信这种超能力的合理性。而在科学试验研究缺席,没有充分证据可以解释和说明“预知梦”的情况下,从心理学和精神意识角度去理解预知梦,也许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为什么预知梦会出现?

当人们心中对某事、某物、某人有着强烈渴望或深感不安时,就会做这种预知梦。

中国古人讲“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意思是,当人们的精神意识紧密聚集在某一点上时,大脑会处于特殊的兴奋活跃状态。这种兴奋活跃状态,会一直延续到人们睡眠状态时。因为,人体进入睡眠状态时,大脑却并没有同步休息,而是勤勉地继续执勤。

人在进入睡眠状态后,平时作为看门人的“自我”意识就会变得松懈松弛。此时,平时被压抑的,不被露出的“本我、“超我”就会绕过休息中的自我,偷偷跑出来,进入到大脑正在运行中的意识程序中。

白天一直聚焦的事情,此刻摆脱了物质世界的干扰和限制,正在自由自在发挥,而不安分的本我——内心深处最希望达到的那些想法和念头,此刻就大摇大摆地参与到了白天聚焦的那些事情中来,并按照自己内心所想去自由组合与安排事情的发展和结果,进而将白天悬而未决的事件结果,提前按照本心愿望组合了出来。

一般来说,本我和超我,都会趁着自我休息的间隙,对事件走向有所影响。

有时候会满足于原始基本欲望,而有时却会服从于高尚、尊贵、有价值感的、超越现实事件意义的自我价值需求。

当人们醒来以后,会恍惚记得自己做过类似的梦,并且梦中该事件已经朝着自己希望的方向发展了。即:可能是本我主导的方向,也可能是超我期望的高远目标。

总之,在排除了日间物质世界的种种干扰之后,人的本能愿望被充分激活后,事件更容易露出人们原本希望的面貌,并朝着人们愿意去的方向发展。

有时候,这种愿望会真正在现实中得以实现;有时候,则有所偏差但大体方向并不会改变。因此,说来说去,预知梦总体而言,还是受控于人自身对事件的理解、把握和期望值的。它完全不会溢出得太远,并总是以优先实现自我欲望为主。

客观谨慎地看待梦的预言作用

人人都希望提前预知未来,但若以科学的态度深入研究后,我们将能发现,现实情况与人自身的想象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一部分梦的确具有预言性。然而,这种现象并不是什么神秘的现象,而可能更多是个体的某些生理状态的反映。

譬如,人在睡眠过程中,如果感到口渴,那么他将有极大可能会梦到沙漠,自己在找水喝。而在梦里被大树等重物压倒而醒来的人,往往会发现其实是自己的手臂压在了胸口上。此外,一些梦会部分的反映出个体对未来的担心,或潜意识里对某事某人的隐性洞察力。

通常情况下,如果人对未来的担心有所依据的话,那个结果自然就有可能实现;而个体直觉式的洞察力其实也是很准确的,因为直觉,其实是个体既往所有生存经验的一种凝聚和体现。

此外,合理化的心理作用,往往也是梦具备预言性的原因之一。

现实生活中,人们出于某种考量和目的,往往会牵强附会,简单粗暴地把有超远距离的两件事,强行加以联系,由此主观的认为其是有预见性的。

例如,现实生活中,有人曾梦到一架飞机失事坠落,而恰巧现实中的确有飞机失事的事故发生,这样人们就会认为自己的梦有预见性。而如果恰巧有一架小型飞机失事,这个梦也会被认为有预见性。

所以,从梦的不可捉摸和现实的残酷无可更改来看,人们所做的预知梦,在很多时候实际上并不能完全应对事实,而极其有可能是人的合理化心理作用,在使梦与这些事实强行发生联系,再将此定义是梦的预言。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urns, D. D.(1999). 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 Rev. Plume/Penguin Books.

- The End -

作者 | 汤靡达

编辑 | 一粒米

第一心理主笔团 | 一群喜欢仰望星空的年轻人

参考资料:Burns, D. D.(1999). The feeling good handbook, Rev. Plume/Penguin Books.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世界杯八强黄牌情况:葡萄牙身背五张黄牌,英格兰无人染黄
创造与魔法怎么种植 高效农作物种植攻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