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02 19:38:04

耕也,馁在其中矣:孔子为什么反对弟子学习耕田种地?

有一天,弟子樊迟要向孔子学习耕种,孔子说这方面我不如农民。樊迟又要学种菜,孔子又说,这方面我也比不上有经验的老菜农。这个樊迟啊,碰了一鼻子灰,出去了。估计他还在纳闷:平时老夫子都是诲人不倦的,怎么今天我请教问题,他都爱理不理呢?

樊迟出去之后,孔子就说了:“小人哉,樊须也!”前面分析过,这里的小人就是指民,上则是治民的士以上各阶层。孔子斥樊迟为小人,是说他见识短浅,像民一样鄙陋无知。上好礼,则老百姓不敢不对你恭恭敬敬,上好义,则老百姓就会服从你,上好信,则老百姓不会不动真情。这样一来,四方的民众,都会拖家带口、扶老携幼迁移到你这里,哪里还用得着学种庄稼?只关心耕田种地,那是小人下民之所为。

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之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

注释:稼,种谷曰稼。又说种之曰稼,敛之曰穑。“稼穑”连用泛指农耕之事。

圃,种菜曰圃。

襁,负儿衣。褓,小儿衣。后来常是襁褓连用,代指背负婴幼儿的衣物。现在把婴儿兜在胸前的背袋就相当于古代的襁褓,作用相同,只是名字不一样而已。

各位或许会问,为什么四方之民至就不用稼了呢?孟子说“无野人莫养君子,无君子莫治野人”,野人即是民,君子即是士大夫以上治理民众的在位之人。耕田种地奉养君子,是野人的本分,是野人的义务,而君子只是负责治理民众。若是四方之民争相来投奔,自有他们耕田种地,上缴粮食布帛,君子绝不会缺吃少穿,哪里还用得着亲自去为稼为圃呢?

由此就能看得出来,孔子是不提倡弟子们去学习种田种菜的。农耕虽然重要,是一国之本,但孔子却不教学生们这些技术。他老人家要求弟子学的乃是礼、义、信,他要求弟子为学的主要目标是步入士大夫这一阶层,成为治人之君子。而不是跟随我学习多年,到头来还是脱不开下愚之民的微贱身份。在孔孟眼中,民的地位就是这样低贱。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者,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

馁,饥也,饿也。林黛玉有诗云:“盛世无饥馁,何须耕织忙。”饥、馁连用,可见二字的意义也相近。

禄,福也,俸也,士大夫等各级官吏的薪水。

子曰:三年学,不至于谷,不易得也。

谷,本指粮食,古时官员的以粮食为俸禄,所以谷字也代指俸禄,《尔雅》里说:谷,禄也。这里的谷乃是名词动用,指获得俸禄,即出仕为官之义。

得,能也,实现、达成的意思。学习多年还做不上官,有一份俸禄,这种情况是不多见的,是不容易实现的。也有人认为“不至于谷”是指没有做官的念头,是很难得的。兄弟认为还是前一说有道理,孔子认为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出仕行道,使天下有道,这个接下来会讲,因此,孔子是不反对弟子出仕做官的。

饥餐渴饮,这是人之常情,大概人在贫馁之时,都会有樊迟这样的想法,要学学为家为福。可耕地种田,不过是一种糊口谋生的手段,只能解决眼前的问题,暂时填饱肚子而已。像上面的“民”,天天卖力耕田。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看似可以填饱肚子,但并非根本解决之道,耕田是解决饿肚子的最浅近的最直接的办法,同时也是最无效的办法。各位试想,遇到天灾人祸,收成不好,最先挨饿的不是公卿士大夫,而是农民,是早出晚归,辛勤劳动整日与土地为伍的农民。所以孔子说“耕也,馁在其中矣”。

耕也,馁在其中矣。

君子呢,不应天天以贫困、糊口为念,应用心于明道、行道,就是上面说的“谋道”和“忧道”,要脱离“民”这个阶层,上升到“士”,有出仕为政的机会,使大道能行于天下。所以说“学也,禄在其中矣”。谋道、忧道,就是从长远考虑,根本地解决问题,否则,只能像“民”一样,天天担心吃不饱饭,天天为吃饱饭而努力,却逃不开天天与饥馁、贫苦相伴的命运。孔子说“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忧道、谋道便是虑远,贫、馁便是近忧。不忧道、谋道之人,必然有贫馁之忧。

或许这也是孔子的亲身经历。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又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孔子幼时家贫,看仓库,放牛羊,耕田种地,这些“鄙事”他都做过,可仍旧不免常常忍饥挨饿,可能是后来他明白了“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这个道理,所以十五岁时志于学,正如前些年很流行的那句话——知识改变命运嘛。最终他确实也做到了,官至大司寇,由民上升到大夫这一阶层,再也不用为穿衣吃饭发愁。

当然了,学的目的是行道,出仕为政只是行道的途径和手段,而成为士大夫有固定的薪水,不用为吃饭穿衣发愁,是出仕为政的副产品,并不是说学的目的就是为了那一份俸禄。

古人云,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不是自欺欺人,不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而是以圣人的“学也,禄在其中矣”作为依据滴。

大金刚纳米刷多久
战车少女最值得培养战车推荐 哪些战车值得培养